今天刚了解到一个概念,知识除了获得成本之外,还有维护成本,也就是你不让你忘掉的成本。这虽然是显然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将其考虑在内。 本来是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后来看了张志伟老师的课程,就成了课程笔记了。

1.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1. 中、希腊、印度三国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三国哲学的表达风格。
  2. 希腊哲学的特质:非宗教的,思辨的。
  3. 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背景和自然环境

  早期的自然并非自然事物的总称,而是类似于nature,运动和变化的本源,包括基质和原则。

  闲暇是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

  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和实践。

2. 早期自然哲学

2.1 伊奥尼亚派

  • 水本源:泰勒斯。观察到水对于生成、生命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学说的重大意义,并不在于到底什么是本源,而是:1. 他提出了“到底什么是世界的始基”这一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做了自己的回答。而不是盲从古代神话。 2. 因为他认为世界的始基是水,而水又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可以掌握物理规律的物质,所以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掌握水的规律来掌握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这代表着神在世界上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泰勒斯之所以被称为第一个哲学家,以及被称为科学家,正是因为这一点。可以说是,打响了哲学脱离神学思考世界本源的第一枪。其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言而喻。 3. 既然承认了世界的始基,也就承认了流变,也即始基是在不断的变化、生成、毁灭中生成万物。 对于泰勒斯及其学说的重要意义,需要仔细的体会,尤其是放在古希腊的那个时代;其意义远远大于他对世界本质这个问题的回答。
  • 无定说:Anaximander。意识到物体不可能被归结为某一种特性。混沌中某一属性的分离才脱离了中性的状态。消亡又复归于无定。这个混沌有点老庄的意思了。但是老庄对于混沌向特性的转化好像没有描述这么明确。这一点有待考证。而又因为因为脱离了中性,需要有另一些事物回归无定补偿,这是“报应”、“根据必然性而发生”。是循环往复的因果观念的萌芽。 他提出这一学说,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反驳泰勒斯。比如按照泰勒斯的学说,水生成了土,土又归于水,那么按照你这个理论,随便我说什么是宇宙的始基,岂不都是正确的?比如我说土生成了水,水复归于土,又有什么问题呢?我同样可以举出自己的例子。所以才提出了这样的学说。
  • 气本源:Anaximenes。无定说认为混沌不可能变成某种性质而继续保持混沌的性质;Anaximenes认为气的凝结和消散可以做到这一点。
  • 火本源:Heraclitus。1. 火的燃烧和熄灭是万物之间的转化。2. 具有一种世界秩序,决定着火的活动,并在所有事物中保持自身的同一。应该可以理解为燃烧的规律(转化的规律)。
  • 逻各斯logos学说:logos意为话语,此处特指说出的道理。此学说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注意Heraclitus认为的道和火是同一本源的内外两面,不是两个东西。
  • 生成辩证法: 物体转化的时候,生成的事物之间有这样的关系:转化、和谐(不同的颜色绘制图画)、同一(圆周的起点和终点)、相对。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源头。

即使是现在,也有许多人相信这些思想的类似物,也就是中国的五行、阴阳思想。当然,我也相信其中的一部分。这种朴素的自然元素思想很容易被人接受,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教授,也可能会相信上火、风寒之类的说法。当然,中医是另一个论题了,但是相信中医的前提是相信阴阳思想。现在想想也是有趣,这么多哲学家争论了这么久,现代教育如此发达,老百姓容易接受的仍然是朴素的自然元素思想。不过话说回来,一个理论是否容易接受和它是否正确确实没有关系。

2.2 毕达哥拉斯派

  • 灵魂观:他们的灵魂观来自于奥尔弗斯教派的灵魂转世说:一切生物都有共同的灵魂;灵魂不朽,可以转移;为了重生,人需要洗涤灵魂————方式是思辨。Pythagoras是第一个用哲学家来自称的人,当然,当时的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这里的智慧指的是对数的把握。
  • 数本源说:数是众多但不变的。数字先于事物存在;事物的性质可以归结为数字的规定性。瓦解的原因众所周知,因为他们不知道无理数,例如根号2。

这帮人也是离谱,怎么会认为数字这种抽象概念能够生出实物的?伊奥尼亚派不管怎么说还是有点道理,数本源说与其说是一种生成万物的理论,不如说是一种形而上学,描述道的理论,毕竟这属于数学规律,确确实实是万物都需要遵守的。

2.3 爱丽亚派

  中心主张:世界本源是不变的一。

  • 理神论: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早于泰勒斯。批判了人神同性论————神观念的相对性必然导致荒谬。所以其理所当然的认为,神是绝对的,全人类都承认的,把全人类主宰的、全知全能全闻的神。一般来说,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都是统摄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
  • “是者”:巴门尼德(Parmenides),克塞诺芬尼的学生,吸收了Pythagoras派的思想。1. 指出了真理和意见的区别。“是者”就是真理的对象。2.非是者。他认为非是者是不能思想或表达的,因为,能说的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译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这里,思想的内容用“是being”来表述,思想的对象是是者,是同一个东西。3. 提出了同一律A=A,矛盾律。相应的,其批判Heraclitus,也就是正在转化的物体既是又是的辩证思想。
  • 是者的性质:不生不灭、时间空间永远连续、永远完满————“就好像滚圆的球体”。巴门尼德的贡献在于,他提出的世界本源具有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并且提出了是者的概念,是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思辨水平。
  • 芝诺悖论:芝诺(Zenon),巴门尼德的学生。辩护策略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有人攻击,如果本源是永恒不变的一,那么事物岂不都不能运动了?于是芝诺便得出了经典的芝诺悖论。他首次利用悖论的方式进行诘难,并提出了时间的有限可分性、整体和部分、连续和间断等等的矛盾关系,有着巨大深刻的影响。亚里士多德首推芝诺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巴门尼德关于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论断显然是荒谬的,思想的内容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印或抽象,思想的对象却往往是真实存在的,怎么能是同一个东西呢?书中:“混淆了主观和客观”。芝诺也是牛逼,为了诘难别人竟然发现了连续和间断的辩证关系,真乃神人也。是不是在怼人的时候思考才能更尖锐,哈哈。不过话说回来,巴门尼德这个思想我是有点没搞懂,有点抽象啊,你这个本源是永恒的一,它是怎么和世间万物发生作用的呢?真是奇怪的想法

2.4 元素派

  元素stoichenon本意为字母,用来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这不就是原子的定义吗),它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区别于数字。这一派哲学家把世界本源归类于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

  •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火土气水是万物的根,万物因其组合而生成,因其分离而消失。分合的原因是外部原因:令根相互眷恋的爱、令根相互斗争的恨。而爱恨的希腊文原意是友好和争吵。爱与美好、愉悦相关,恨和丑、痛苦相关。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认说是他首次提出的善和恶是世界本源。
  • 流射说:同样是他认为,人体感官由元素组成,当火元素通过眼睛中的火通道时,相同的元素发生流射,人类感觉到明亮。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同时他认为,思想等同于,或非常接近于感觉。用眼睛把握气味,就是没有感觉,也就是无知。该学说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那么,种子必然数量上无限多,体积上及其小。

关于种子说,书上批判到:分布在较大部分的性质必然和分布在较小部分的性质相同。否则,“毛怎么能从非毛中产生呢”。关于这个,我有个反例不知道对不对。聚乙烯我们都知道,是乙烯分子聚合而来。根据聚合的方式、尤其是聚合链的长短,聚合物的性质都会大相径庭。这是一个组成分子和物质性质不同的典型例子,或者说,当“元素”少时组成的物体,其性质确实能和多的时候组成的物体不一样。不知道这个例子是否正确,我的思考是否有疏漏。但是这样的例子确实不好举出来。我本来以为这样的例子应该很多,因为量变产生质变嘛,但是仔细一想,改变性质的好像还真不多。

亚里士多德

无体系(区别于柏拉图),博览群书,所著类似于哲学大词典。

原因论

  亚里士多德时期讲的原因,更像是令事物存在的条件。分为:质料因(早期自然哲学范畴)(大理石构成雕像)、形式因:令桌子是桌子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规定(联系柏拉图的善世界论)、动力因:事物生成过程的动力(令元素聚散的动力)、目的因:树要长成大树,大树就是树的目的,虽然这是自然而然的,也即事物趋向的目标。

  这四个原因又可以合并成两个,质料和形式。因为目的因一定程度上就是动力因。

事物的形式和质料是结合在一个事物里面的。

  但是考虑:泥土构成砖瓦,前者是质料,后者是形式。用砖瓦盖房子,前者是质料,后者是形式。当我们考察事物的质料和形式的时候,往往是孤立去看的。所以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潜能和现实。潜能:有可能成为但还没有成为。现实:获得形式的过程。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这样看好像有点哲学意思了。但是如果这样,又引出了两个东西:最最原始的质料和最最完满的现实。最最原始的质料,也就是早期自然哲学的水火土气。最最完满的现实,就是所谓“隐德来希”————最完满的现实,最纯粹的质料,宇宙万物最终的目的,引起宇宙万物运动但自己不动的东西。

形而上学

  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因为整理亚里士多德手稿的时候,翻译到这一章,也就是物理学诸卷后面的卷,起名作《物理学之后诸卷》,称作metaphusika,巧合的是meta不仅有在后的意思,还有超越、元的意思;反而成了物理学的前提。至于中文译名,反而是日本人翻译的。所谓形而上者,就是实在,形而下者,是现象,形,就是器物本身(?)。形而上学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的思维方式。这句话继承自恩格斯,恩格斯继承自黑格尔。形而上学的贬义只在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形而上学和本体论(to on logos = ontology)是同意语。ontology————关于存在的理论。本体论这个词翻译的也不好。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本身。亚里士多德时代将其称作“第一哲学”,足见其低位。

  然而,亚里士多德意识到,存在是不可定义的。定义,往往是属+种差:你归于更高的类,但是你又和别人有区别。例如,人是会使用、制造工具的会说话的动物。动物是属,会制造工具、说话是人类的特点。那么考察存在,你想下定义发现它是最高的,没有属更没有种差。这一点其实就呼应了所谓隐德来希,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我们虽然无法下定义,但是我们可以问,存在是怎么存在的,也即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偶然的意义(建筑师很帅,帅就是其偶然的,建筑师可以不具备这个特质);本然的意义(建筑师会设计建筑,这个必须具备,否则他就不是建筑师)。那么我们就需要探讨存在的本然意义。这种意义,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范畴————对某某事物的说明。而存在的范畴就是,世界上有多少种范畴,存在就有多少意义,多少范畴。需要注意古希腊意义就是范畴。亚里士多德规定了十个范畴:实体、形式、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态、动作、所有(有什么东西)、承受(正在承受什么)。科学描述物体的方式就是从自己学科来看,而哲学需要关注统共的范畴。这十个范畴,最重要的是实体————原意是本质,没有实际物体质料的意思。所谓实体,就是性质的承载体。例如,杯子具有透明、体积、表面积等等诸多性质,这些性质的支撑着是实体。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实体的定义就是终极主词:不能够再成为属。例如,苏格拉底是人,但是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是苏格拉底,它具有独立性,不再述说其它事物。后来发现了形式和质料,前文提到过。其中,形式被认为是第一实体。也即,一个事物的本质是其实体。最终,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神,也就是上面说的永恒后退不可能————永恒存在的实体。如果实体是不断生灭的,那么由实体构成的事物也是不断生灭的。但是,运动和时间不是可以生灭的,因为生灭本身以时间和运动作为前提。那么时间和运动又有什么存在的前提吗?那就是不动的动者。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人的使命就是认识最完满的存在————思想神圣的存在,当人能认识这个存在,就能共享它的永恒。

思辨(静观)是最高的幸福。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一般认为,一个人在各个方面都获得成功,可以成为典范————生子当如孙仲谋,哈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和运气无关,自足,合乎德性。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使用“中道”————也即中庸之道。

  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知识,实践智慧。

晚期希腊哲学(跨度800多年)

  这八百年里,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更多希望哲学解答的是伦理学的问题: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伊壁鸠鲁主义:这个世界是由原子聚合和分散构成的,这个东西是自然而然的,没必要对神和死亡恐惧。神和这个世界没关系。既然活着的时候你没法经受死亡的痛苦,死了你更无法经受,所以你应该按照自然方式生活,你认为快乐就去追求快乐。后人多将其是为享乐主义,但伊壁鸠鲁本人也提到,人真正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短暂的欲望满足就像原子短暂的聚合又分散,你永远没有满足的那一天。(物质的自然快乐)

  斯多亚学派:强调灵魂和肉体的区别。宇宙是永生的活火,是智慧是理性,灵魂就是一个火花,人生就要按照自然生存,最终回归自然。人生的目的是要摆脱肉体的限制,让灵魂得到净化。强调人的灵魂是自由的,无论贵贱,无论是奴隶还是国王。事实上,沉思录的作者就是一位国师,该学派也不乏奴隶。这一思想对基督教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灵魂的自然快乐)

  可以看到,两个学派都认为要顺应自然,但是对自然的定义、怎么顺应自然有不同的看法。

  怀疑主义:你去认识自然是徒劳的,你会陷入烦扰,你无法认识自然,你的经验都是感官经验都是不可靠的,所以你要想得到安宁,你就要对一切都不下判断,不置可否,达到不动心的境界。让我想到了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也有庄子里所谓达人的境界,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所以,怀疑主义也是有目标的,不要误解了。

  新柏拉图主义:在柏拉图的两个世界上面还提出了“太一”,太一放出的光芒产生了理念世界,从而产生了万物。也就是“流溢说”,解释了事物和理念之间的关系。当人能达到这个境界就会观照善,理念世界,称作绽出————灵魂出窍。

  总结:希腊哲学从神学脱胎而出,到了新柏拉图主义又回归了神秘性。

中世纪哲学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后十六世纪)

  西方文明两大源头:雅典、耶路撒冷。中世纪的三个基本要素:罗马帝国、基督教、日耳曼人。犹太教————旧约;所有人————新约。犹太教认为只有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耶稣创建的基督教突破了犹太教的区别,针对所有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就能得救。强调以爱化解仇恨,给在压迫之下,无法使用武力解决现状的民族一种精神安慰。罗马帝国号称民族大监狱,正好为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其它民族都是蛮族,被压迫。而对于罗马人,罗马作为军事立国的国家,财富来的快去的也快,打仗掠夺的财富不花可能下一次就回不来了,所以罗马人处于醉生梦死的状态,极尽奢华。但是呢,罗马人也面临这样旦夕祸福的问题,基督教也是为他们提供了精神安慰。最终罗马皇帝的拍板下定下了统一的教义。

  而当一个宗教成为国教的时候,就必须借助于理性的思想,或者说哲学的思想来说服别人。所以,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贯穿了整个中世纪。日耳曼人生活在欧洲北部,进入欧洲属于是蛮族入侵,日耳曼人很多没有文字,这种野蛮人统治了欧洲,称作黑暗时期。著名的,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就是说的这一时期的庄园主。

  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超验性。古希腊对于现实的重视,基督教对于超越世界的关注。内在性。使人类的关注点由自然转移到了人自己。自由的问题。希腊哲学讲究必然性,自由是天经地义的。这里讲到基督教原始教义的一个问题:亚当和夏娃偷吃伊甸园的果子。我们知道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如果上帝不知道他俩偷吃果子,那么上帝就不是全知的,如果上帝知道他们要偷吃却不去阻止纵容犯罪,那么上帝就不是全善的,如果上帝知道偷吃且想想要阻止却没成功,那么上帝就不是全能的,所以这个故事必然和上帝本身的定义有矛盾。

  关于这个问题,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提出上帝是赋予了亚当的自由意志,并且告诉了亚当不要吃,但是亚当却滥用了这个自由意志,这就是人类的原罪。最后的贡献是超自然的问题。古希腊人的自然,对于人来说是同质同构的,所以希腊人希望认识自然但没说要改造自然。但是基督教讲究人类是被创造的,世界上一切全都是为了人类服务的,改造自然是天经地义的。这一观点虽然与古希腊哲学相悖,但是却为后来的文艺复兴乃至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父哲学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基督教会中一群人为维护基督教义立下了汗马功劳,教会将这些人尊称为教父。从地域上看,西罗马帝国使用的是拉丁语,东罗马帝国使用的是希腊语,成为东方教父和西方教父,最后分化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奥古斯丁认为,现有的基督教教义不能让他满意,因为日耳曼人的洗劫让他们发现,上帝并不能拯救任何人,世界也充满了恶。于是他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为什么上帝创造的世界有恶?因为这个世界是不完满的。为什么要创造不完满的世界呢?因为那样就有两个上帝了。而恶就是善的缺失,也就是不完满的那一部分。关于上帝创造这个世界之前在干啥?他的回答是,上帝同时创造的这个世界和时间,没有之前。类似于宇宙大爆炸,没有之前的时间这一说。

  查理曼大帝时期,他兴办学校。当时的教会里面的神职人员作为文化水平最高的一批人,理所当然的成了教师,他们不但传播基督教的教义,也一定程度上像过滤器一样传播了古希腊的思想。查理曼大帝因为功绩被教皇加冕,称作罗马人的皇帝。他死了之后,两个儿子分为了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是德国的前身,西法兰克是法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继承了查理曼大帝的权杖,故德国又称为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是大学。最早的大学就是在12世纪、13世纪。大学的原意是“统一体”。

经院哲学

  在查理曼大帝的宫廷学校和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兴办的学校发展起来的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也就是讲经的哲学。经院哲学是日耳曼人真正自己的哲学。教父哲学有罗马人、古希腊人的影子。安瑟尔谟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当然是为了不信上帝的人提出的。任何事物都有动力因,以此类推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动力因,任何事物都以其它事物为存在条件,那么一定存在一个最初的存在条件,万事万物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就一定存在最终的超级完善,这个就是上帝。

  经院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和个别的问题,也即共相和殊相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分成了两派:唯实论/实在论:共相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殊相或个别的东西是现象。唯名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一个概念或者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其实这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争。柏拉图强调理念,亚里士多德强调具体的事物。新柏拉图主义学派在总结二人的观点的时候,提出几个问题: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仅存在于人的思想里面?如果共相是实体,那么是有型的还是无形的?如果共享是无形的,它与可感物是分离的还是寓于其之中?

  为什么关注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在古希腊,人们是由生活经验导出的问题争论,但是日耳曼人没有丰富的经验观察历史,直接学习的古希腊知识,导致其陷入了概念的争论之中。在神学的限制下,哲学的讨论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研究自然是亵渎神灵的,有神灵不去研究,研究自然干什么?(有点苏格拉底之死的意思了)

  实际上,实在论才是经院哲学的正统观点。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是他批判唯实论的,解释一个东西不一定要用实体来说明,否则你还要引入别的实体来解释这个实体。唯名论反而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意思,你试图用理性去证明上帝是不可能的,本来就是两个领域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经过几番波折被引入经院哲学,事实证明这个东西就像特洛伊木马,用理性最终毁了经院哲学。

  14-16文艺复兴,感性爆发的时间。这个时期艺术家层出不穷,但是没有大的哲学家,因为人们已经对经院哲学感到厌烦,或者说对理性厌烦了。因为理性和上帝是不可调和的。要么上帝无能,要么理性无能。当人们走向感性之后,基督教教会世俗化,不再那么的禁欲主义,反而讲奢华和排场,例如赎罪卷,《十日谈》里面记述了教会的腐败。文艺复兴和搜集古代文献是分不开的。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直接提现就是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要不怎么叫文艺复兴。而他的实质是人文解放运动。人们使用人文主义l来概括学者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人文主义是人们被经院哲学禁锢了许久,而后思想解放,人们借助古希腊哲学兴起的思想主义。人文主义突出人的地位,不是h和神学对立,而是将人和自然对比,体现出人的价值和尊严。人和神比永远是渺小的,但是和自然比,人是万物之灵。这一时期著名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十日谈》、莎士比亚诗歌、堂吉诃德、拉伯雷《巨人传》,文学艺术的大爆发。

  文艺复兴虽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但是其实和普通人关系不太大,因为无论是翻译古代文献,还是创造鸿篇巨制,都不是普通人能做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但是其意义在于打通了古希腊哲学和现代哲学的桥梁,跨过了经院哲学。

  真正对普通人有影响的是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由此分割成了新教和旧教。导火索是教会奢侈腐败。当时教皇想要重修圣彼得大教堂,没钱于是贩卖赎罪卷。基督徒对此敢怒不敢言,尤其是德国,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帽子,自然要被狠狠薅羊毛。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提出赎罪是因为信仰上帝,而不是花钱来买。这就是新教的创立,天主教对此一直打击,因为教会是普通人和上帝的桥梁,一旦新教普及,教会的合法性就失去了依据。两个教你攻我打,最终引发了所谓三十年战争————第一次欧洲大战(1618-1648),德国人口减少三分之一。

  总的来说,马丁路德实际上是回到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不要各种排场,只要自己信就行了,因信称义,走向人类自己的内心。十字军东征是因为耶路撒冷落在了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手里,后来打下来之后,他们想打开圣墓,亲眼见证基督的存在,结果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其实也是,本来耶稣就复活了,哪来的尸体呢?由此黑格尔说:你所追求的东西,不在你之外,而在你的内心。(这句话说的好啊)马丁路德就是回归了人类的主体性。

近代哲学的曙光

  世界的发现。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1792年发现美洲。人的发现。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突出了人的中心思想。科学的发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得地球降级为宇宙中普通的行星,深刻抨击了神学,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近代哲学的开端:经验论(弗朗西斯·培根,过渡时期,不支持日心说)、唯理论(笛卡尔)。这一时期的许多哲学家都是科学家。衡量是否是近代哲学的科学家就看他是否支持日心说。

  希腊哲学重视经验的自然主义和科学精神,基督教关注超验性的形而上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科学知识的发展使人们重新树立起了对理性的信心,使得哲学思想开始复苏,科学知识的发展也给哲学提出了许多问题。近代哲学的精神:启蒙主义:讲理性和自由讲科学讲知识,用理性取代神学权威。启蒙主义的三大敌人:封建专制制度、宗教迷信、愚昧落后。

  近代哲学之初,人们围绕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争论,分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检验科学知识就要还原到经验里去证实。另一派认为,感觉和经验是不可靠的,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两者显然不相通,只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中,经验论主要是英国哲学家在提倡,唯理论则是欧洲大陆在提倡。其实经验和理性之争由来已久,最早追溯到巴门尼德的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到柏拉图,可感世界可感而不可知,可知世界可知而不可感。这两者早就对立了。例如日心说和地心说。经验、唯理都可以有实际东西来证明,二者的区别在于经验能不能推导到科学知识。其实日心说和地心说一定程度上都很符合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两者不应当是对立的,要用统一的观点来看问题,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是不知道要统一,只是没有找到好的统一的方法。

你可以怀疑一个哲学家的理论错误,但最好不要怀疑他的智商。————张志伟

  培根的比喻:经验论的人就像蚂蚁一样只会把东西搬到一块堆起来,唯理论的人只会像蜘蛛一样从肚子里面吐丝。而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像蜜蜂,采的是花粉,酿出来的是蜜。也就是经验和理论的结合。

笛卡尔————主体性的觉醒

  笛卡尔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定居荷兰,著作《第一哲学沉思录》,又作《形而上学沉思录》。这本书除了记录了自己的思考,还记录了当时和巴黎大学、政客、思想家的思想交锋。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哲学开端的时候,无论是牛顿、笛卡尔、休谟等,全都不是在大学里面工作的,即使是在大学里面工作的,也不是做哲学工作的。因为当时的哲学系还是被经院哲学把控,还是神学。所以当时的哲学家要么自己是贵族,要么寄身于贵族。从康德开始,才开始在大学里出现。据说笛卡尔的死是因为瑞典女王喜欢听哲学,派军舰几乎是劫持到北欧,因为受不了当地的气候最后肺病死了。

方法论

  笛卡尔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几何学作为严密的演绎科学,只要承认基本公理,所有推论都无懈可击。他认为,哲学也应当找到第一性的原理,然后按照逻辑来推演。于是,提出了理性演绎法。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不能产生新知识,只能用推理来分析已有的知识。(这个确实,只是让不显然的东西显然了,不过要是这么说,其实几何学也一样吧,好像这种三段论的本质都不是创建新的知识?但是几何学算是推导了新的定理,可以继续作为前提使用?这个我能懂意思,但是说不出例子)几何学能带来新的知识,但是只关注图形。笛卡尔要结合这两个方法。不过,无论怎么说,都需要理智直观————第一性原理。首先,所有人都不能怀疑这个,其次,这个是所有东西的前提。这个基本原理称之为天赋观念。笛卡尔将人的观念分为三类:1.天赋的 2. 从外面的来的 3. 自己制造出来的。分别对应着:纯粹理智、感觉、想象。这个天赋的知识就应该是第一性的原理。那么怎么知道什么观念是天赋的呢?他提出了方法论的怀疑————以怀疑为方法,找到无可置疑的东西。

唯理论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他的一个观点:因为我幼年时期把一些错误的观点当做正确的接纳,导致我后来根据这些靠不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东西都是十分可疑的。所以我应该在有生之日把已经信以为真的东西清楚出去然后重新开始。就像把楼给推倒才能找到地基。笛卡尔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就连我在这里做笔记都是不可靠的,因为我做梦同样有可能在这里做笔记(其实有点缸中之脑的意思,用典就是庄周梦蝶),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有形体的东西都有可能是虚假的。他认为,数学是可疑的(人们可能在推理中犯错误),上帝是可疑的。但是当你在怀疑的时候,“你在怀疑”这件事是不可置疑的。所以才推导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结论————即使是最狂妄的怀疑论者,也会相信这一点。原文:I think therefore i am. 需要注意的是,汉语翻译似乎是有这样的意思:因为我思考了所以我才存在,我不思考我就不存在。但是实际上,他的意思是,思想是我的本质,我思想的时候我就知道有我。就是其实这个在并没有到存在的层面。这一论点是近代哲学的开端,确立了理性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我思故我在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也就是推理的开端,就像公理一样,无可置疑的,但不一定是最高原则。另一个意义是,笛卡尔通过怀疑,排除了知识的内容,剩下了认识论的自我,是一个认识论的过程,也就是确立主体性的过程。

  第二原理:上帝存在。因为,通过怀疑,我们只确立了自己的存在,但是这说明了我们是不完满的。但是呢,上帝却是一个完满的概念,因为,不完满的东西不能生出完满的东西,所以,上帝这个观念肯定不是我能创造出来的,或者说,我不是上帝概念的原因,在我们之外,有一个无线完满的概念,把上帝这个概念赋予我们,所以我们有上帝的概念。乍一听很扯淡,换句话说可能还有点道理,就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们就像前者,但是我们却知道这么一个伟大的后者,那么我们是怎么可能想象出来的呢?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穷尽其想象也不能想象出天空是无穷大的。这么解释显得有道理多了。但是,这似乎关系到对于想象、概念、人类创造性的讨论。我个人倒是认为,上帝所谓完满只不过是我们人类能想象到的所有性质上的完满,比如全知全能全善,你要说这就算完满,那质点算不算完满?没有摩擦力的小物块算不算完满?所以,上帝根本就不是完满的,这个论证的前提就不成立。不过,为了学习笛卡尔的思想,我们还是不妨认同一下他的论点。因为上帝存在了,那么又因为上帝是全善的,他不会赋予我们垃圾的认识能力,所以我们认识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怀疑的东西就可以被铲除了。所以,第三原理:物质是存在的。

  笛卡尔的思想是二元论的:心灵是思想,没有实体,物体有实体但不能思想。“所谓实体,就是其存在不依赖于其他事物的一种事物”。那么心灵和实体既然是两个东西,那么想要相互作用,就不得不引入一个上帝,这个超级实体。确立主体性使得笛卡尔成为了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但是同样引入了二元论的难题。为了确立主体性而不得不区别开我和世界,但是一旦区别开,就有了思想和存在的统一关系问题。同样提出了身体和心灵是如何交流的问题————笛卡尔认为是上帝。

斯诺宾莎

  传统哲学从被造物认识世界,笛卡尔从心灵认识世界,斯宾诺莎认为应该从神圣的必然性认识世界。他的重要著作《伦理学》。他的成就:本体论(根据)、认识论(手段)、伦理学(目标)。

本体论部分

  回顾笛卡尔:实体是能自己存在的东西,不依赖于其他东西。满足实体定义的只有上帝,如果不考虑上帝的话,心灵不依赖实体,实体不依赖心灵,所以一定意义上,心灵和实体都是实体。称为二元论。斯宾诺莎:实体即自因。自因:自己存在的原因在自身之中。所以,宇宙存在的原因一定是自因,否则就会陷入无穷的后退当中。由此,推导出下面的结论:实体是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受到别的东西的限制(这一点我不认同),那么它存在的原因就不止有自因,还有外因,而这违背了实体即自因的基本原理。所以,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永恒就是存在本身:因为实体不受外因影响,所以实体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必然是永恒的存在。实体是不可分的:如果实体分出来的各个部分不完全保持实体的性质,那么它就不是实体了,如果完全保持原来的性质,那么它就是原来的实体。(很有诡辩的意思啊,不过应该是我没理解,或者说老师讲的不够深入,我觉得原本的意思应该不是这样的。)实体是唯一的:属性相同,就是一个,属性不同,相互之间会限制,又违背了原本的意思。需要强调的是,实体并不是我们说的实际物体,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那个原因实体,也就是第一性的原因,不要当成一个物体来理解。斯宾诺莎:实体=神=自然。自然不止是物质世界,还有心灵世界。能生的自然、被生的自然:作为原因的自然和作为结果的自然。在古希腊自然哲学里,自然由始基组成又流变成始基,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是自己存在的结果。但是在这之后,巴门尼德区分了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也就是在我们这个自然世界之外去确立这个世界存在的原因。到了中世纪的经院、教父哲学,直接整出来了上帝,上帝作为这个世界的原因在这个世界之外。斯宾诺莎:自然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是自己存在的结果,神就在世界之内,称之为神圣的必然性。

  当时比较流行的两种神学理论:自然神论、泛神论。自然神论:以牛顿为代表:一个物体的运动会推动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那么如果宇宙是封闭的,能量守恒,世界就是在不断的能量交换中运动,用物理规律来解决自然。但是这个学说面临着一个问题:第一动力从哪里来?牛顿的答案————上帝给的第一动力。这个学说在彼时大行其道,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这个学说是正确的,甚至认为牛顿发现了宇宙的奥妙。这个学说,表面上和神学相容,但是实际上也是一种无神论的思想,因为神学是将启示的,但是凭借物理规律运动的世界,神又怎么干涉呢?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神插手的地方。泛神论:不是人格神,神就在大自然之内,没有人格神。

  斯宾诺莎本体论:实体、属性、样式。属性:从理智的角度,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人类所能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长宽高为例)。需要注意的是,这两者虽然不同,但是作为属性,他们是同一的,具有同一性。这一学说称为心物两面论。例如,一个杯子,显然具有广延的存在,但是其同样具有杯子的概念。是同一个物体的两个角度。斯宾诺莎认为,心和物是一致的,统一于最高实体,反应的是最高实体的本质。心物两面论解决了笛卡尔的二元论的问题:它将思想和广延下降为同一个实体的两个属性。样式:实体的分殊,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被认知的东西。我们认识的世界就是一个样式的世界。总的来说,实体是自因,属性是本质,样式是实体的分殊(表现形式)。这个样式以及必然性我不是很理解。由此,他认为,物质世界中没有偶然性,一切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实体就是能生的自然,也就是宇宙的原因,宇宙是被生的自然。

认识论部分

  斯宾诺莎将知识分为三类:意见或意象:没有确定性;理性知识:需要推理来论证;直观知识:对本质的z正确认识。(有点笛卡尔的意思)他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改为真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什么是原始的知识呢?就像远古时期人类使用的石器一样,虽然简陋,但是是一切其他工具的鼻祖。人类理智里面最初就知道这样的知识。

伦理学部分

  他伦理学的主要问题是,既然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他因的,受到因果必然性的支配,那么如何达到至善呢?人类可以通过心灵认识神圣的必然性,达到至善。什么是至善:认识人的心灵和整个自然相一致。这个自然的意思不是物质的自然,而是实体。

莱布尼兹

  他当时已经意识到了机械唯物论世界观的问题: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不只是这个机械唯物论)、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彼时:物体即广延————具有长宽高三向量和形体的东西。广延是可以分割的,可以解释连续性。但是如果你能无限分割,统一性就得不到提现。所以当时的原子论认为,存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点。可是这样又解决不了连续性。他认为,数学上的点是不可分的,但是没有广延,只是思维的产物,物理学的点有现实性,但是无限可分,所以不具有统一性。而形而上学的点才是既现实存在又b不可分的实体,称作“单子”,所以称作单子论。单子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客观唯心主义。物体是无限可分的,所以不是实体。有多少种实体就有多少种单子,这一点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单子的原意是单纯。单子性质:无限多、y永恒性,不可分割、单纯性,之间互相独立。单子之间的区别是质的区别,单子是自因,每个单子都是力的中心,是自己运动的法则,不受其他单子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单子是精神实体。

  由此解释连续性:可以对单子进行排序,最高的单子就是上帝,每两个单子中间都有无限多个中间的环节。“自然从来不飞跃”,“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是这个理论的 问题在于,既然单子之间不会相互影响,那么就无法提现连续性。例如小学生排队,过几年身高变化之后其排序就要变化。于是他提出了预定的和谐: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定好了以后发展的一切。就像交响乐团里面每一个人拿的都是自己的谱子,但是却能合奏出音乐。总指挥就是上帝。身心的一致性问题:偶因论:两个走时准确的钟表,不能说其中一个是另外一个走时准确的原因,是上帝保证了两者的同步,这是斯宾诺莎的思想。莱布尼兹反对这个,他认为上帝早出来的时候两个就是分别走时准确的,不需要这样。他用了一个比喻:人的心灵就像一块有花纹的大理石,花纹就是单子让人自带的禀赋,是由经验对人进行激发。他还提出了两个原则: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前者用来推导,后者是为了给有些原因需要类推至无穷的东西找一个理由————上帝的存在是必要的。他还提出: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

经验论

  经验论从经验出发,重视实验科学,是经验————观念————知识的模式。

洛克

  洛克并不是提出经验论原则的人,但是他是总结经验论并使之成为理论的人。他批判唯理论:天赋观念一开始保存在哪里?是不是每一个民族的天赋观念都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为什么呢?所以他提出了白板说:人的心灵就像白纸,外部刺激产生印痕————也就是观念。观念组合起来产生了知识。今天的哲学对其批判为“消极的反映论”。感官分为外感官(接收外部刺激),内感官(反省自己的心里活动也能产生观念)。洛克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观念就是指,x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东西。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就是某个感官被动接收的,几个简单观念组合的就是复杂观念。那么观念和外部事物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为此提出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第一性的质就是事物的长宽高,数目位置形状,也即事物广延的性质。是事物固有的原始性质。第二性的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运动方式在我们心灵中所引起的感觉。除去第一性的质,比如茶叶的香味、颜色,它们的来源是客观的,但是性质是主观的。第二性的质称为附属性质。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和第一性的质是原型和摹本的关系,但是第二性的质虽然是由事物运动产生的,但是它本身不具有颜色、味道,这是主观的反映,在事物中找不到原型。联系原子论中也说到,原子本身只有大小形状和位置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我们看到的感觉是我们主观的感觉。霍布斯说,比如敲钟,声波本身有没有声音,没有,到耳膜之后也没有,只有进入大脑之后我们才产生了声音的观念,事物本身没有声音。

  知识就是观念之间关系的把握。但是,经验论具有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知识是否和外接物体是符合一致的?我们发现,经验论的极端经验主义,导致即使我们获取了知识,我们也没有办法验证他是否和外部物体是符合一致的。当我获取了关于杯子的知识,我对这个知识进行检验,仍然通过的是感觉经验,或者说检验的是我观念里的杯子,总之他把我们直接和外部物体接触的路给堵死了。关于这个,他的辩解是:感官经验作为低级的经验,是单纯被动的,是符合外部事物的。至于为什么两者能相互作用,因为上帝创造的时候就是设定这样的能力。而复杂观念的创造过程没有外部事物的参与,是简单观念相组合得到的,所以不存在和外部事物相符合的问题(笑,你还挺会辩论的)需要注意的是,实体是一个特殊的概念。我们知道,实体是各种性质的依托,聚合。那么这在观念论里,其实就是复杂观念,因为是由单纯的简单观念聚合来的嘛。但是上面不是证明了,复杂观念只需要和自己符合一致就可以了,那你又要实体这个复杂观念和外部事物符合一致,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

  在洛克这里,就已经有了不可知论的因素在里面。事实上,这是经验论的必然逻辑结论。如果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那么经验究竟从何而来?我无法超出经验去知道,引起经验的东西。第二个,既然一切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基础上,又如何说明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经验是相对的,偶然的,不是真理的。经验重复一万次也改变不了它是经验的性质。

贝克莱

  他受到洛克的影响,但是对洛克的思想不满意,因为洛克主张心外有物,心中有观念,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会导致怀疑论。贝克莱是主教,他致力于证明上帝存在。怀疑论不但会导致无神论,也对科学不利。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消解了物的概念。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虽然这个帽子并不合适,后面会说到。贝克莱认为,我们在知识中只有两个因素,感知观念的心灵和被心灵感知的观念。观念的存在在于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那么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点确实是主观唯心主义。不过他自己也辩解道,他引入观念不过是为了消解唯物主义的物,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观念这个词换成事物————这个东西的特点就是被感知,而不是独立于心灵之外存在的。其实他不是想要把物变成观念,而是为了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由上可知,他是反对二元论的————如果你坚持心外有物,你就不可能解决认识论的问题。所以我们能感知的观念世界就是真实的。

  为什么说贝克莱实际上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一个神职者不可能支持主观唯心主义,你信上帝就存在,你不信就不存在。从柏拉图开始区分观念世界和真实世界,贝克莱直接颠倒过来,你感知到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东西,背后啥也没有。那么如何论证上帝存在呢?存在在于感知和被感知,注意这里加入了感知,不光观念存在,感知观念的心灵也存在。这个世界就是观念,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否则你就无法感知,那么一定有一个上帝,创造了观念的世界,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不过这个一定太过武断,显然不符合经验论的原则,因为经验本来就不可能知道经验是从何而来的。

  另外说到所谓主观唯心主义的问题,实际上没有哪个哲学家是绝对的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就在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绝对的主管唯心主义是什么,代表着这个人认为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甚至可以说,意识先于宇宙而存在,这显然是荒谬的,不符合常识的,没有哪个哲学家会这么认为。黑格尔指出,如果你认为精神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最高阶段,那么精神的组成因素必然在自然之初就已经存在了。所以,精神是第一性的,j绝不是说人类精神是第一性的,而是构成人类精神本质的东西y一定先于自然就存在了。张志伟认为,唯心和唯物某种意义上都不是一个层面上争论的,一个讲的是时间上在前,一个讲的是逻辑上在前。